ITValue社区

创新热点的跳动逻辑

作者:ITValue 成远| 文 / 日期:2010-07-26

2007年,苹果推出全球首款多点触屏智能手机iPhone,它的默认壁纸是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看上去地球是如此小,就在你的掌上。iPhone的推出被认为是美国科技业又一个“网景时刻”的来临:一个貌似孤立的事件,一家特立独行的公司,一款另类的产品,一股质疑的声浪,却自此掀起移动互联网的革命,点燃燎原之火。

同年,Facebook开放API,收购网络操作系统公司Parakey,转身成为一家平台型公司。到去年底,该平台催生出35万多种应用程序,下载超过5亿次。而它在美国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上估值250亿美元,据估计年收入约10亿~11亿美元。而此前无人料到社交网站能成就百亿美元企业,Facebook开放平台的开先河之举启发了后来人,苹果、谷歌等纷纷效仿。 

这些貌似孤立的事件就像一道道闪电划过夜空,事后看来,2007年好像将我们的世界顿时“换了人间”。一些公司从梦中惊醒、蜕变、新生,之后获得更大的成功,另一些公司则在那之后对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大惑不解,日渐迷茫并走向衰败。

这些变化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发生,又为什么发生后就如此迅疾地改变了世界?其实,这些看似神秘而不可预知的创新热点和变革闪电,有着其内在的跳动逻辑。

造就创新热点的4个“环境波”
简单地说,这些科技创新的热点和商业变革的闪电往往是多种“环境波”的碰撞、叠加和共振所激发的。

它看似难以准确预测,但历次科技产业的变革时代都会出现几个化身闪电的创新企业,譬如1990年发布Windows3.0的微软,1995年IPO的网景,2001年超越雅虎的谷歌,以及刚才提到的苹果和Facebook。他们的出手时刻——推出创新产品或做出企业变革的时机无懈可击,令观者拍案叫绝。当然,这都是事后总结,你很难说他们之前是英明还是运气。

实际上,在世界变得越发动荡的时候,科技产业却一直有相对确定的变化周期,那些划破天空改变世界的闪电,其诞生的逻辑往往是被以下4个周期所决定。它们分别是:
★以10~15年为波长的运营商网络更新的长周期; 
★以5~8年为波长的高技术公司创新的中周期; 
★以1~2年为波长的用户市场需求变化的短周期; 
★以及以3~6个月为波长的应用和服务更新的超短周期。

往往是这4大周期的共同作用最终掀起整个产业的一次次变革,而真正的创新闪电,往往诞生于同时处于上升期的若干个“环境波”能量叠加的波段。

实际上,超越运营商网络更新周期和高技术公司变化周期之上,还有更长的周期波形──那就是25~35年的人口更迭周期。比如美国婴儿潮一代30岁的时候会自然出现第二波婴儿潮,因为人口基数很难改变。新一代的人口会有新的习惯和特点,会和上一代人的社交方式不同,或者更乐于分享信息等;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技术变化的影响,比如新一代儿童习惯用多点触摸屏。只不过从时间长短来看,长周期“坚硬”而难以改变,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在美国代际更迭周期会拉长,移民增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但两种经常可以抵消。
相对来说,中期和短期的周期会有更加频繁、时间缩短的倾向。比如,应用软件的生命周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比桌面互联网时代要短,过去1年才会失去兴趣,需要升级更新的软件,现在半年就要大升级,3个月就要小升级。这和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下更频繁的使用网络有关系,就连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也比桌面操作系统要快。苹果的iOS(iPhone 4推出后,苹果给其操作系统取的新名字)和谷歌的Android都是一年进行一次大升级,并经常伴随手机硬件更新换代,而当年桌面操作系统一般3年左右才推出一个新的版本。

从周期的影响力来看,运营商网络更新周期的影响力在产业变革的早期较大,然后逐渐将影响力交到新技术公司手中,几乎在每个产业时代都如此,新技术公司总会有几家后来居上,引领整个产业变革。

起伏的波形与企业的兴衰
我们可以简单地以1994年网景推出图形界面的浏览器为起点,看桌面互联网的大变革是怎样发生的。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于个人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处理信息的一种普及工具,加上军方、科研院所对开放通信协议的接受,以及IBM等商业公司推动的网络商业化,Internet的基础设施普及等要素到1992年都已经具备,基础设施发展的长周期开始了;1994年9月,美国在线推出带有内容服务的2.0版,内容(或者说应用)周期开始,人们在网络上有事可做了; 1994年12月,网景的图形界面浏览器让普通电脑使用者可以登录互联网,高技术公司创新周期也开始。用户需求进入增长周期可能要归功于微软。为了对抗1995年上市的网景,微软在1995年8月推出IE 1.0和Windows 95,微软属于前一个PC革命时代的大赢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资源,所以微软加入游戏,真正带动了桌面互联网的用户周期开始,也使自己没有错过新的产业变革。这就是在1994年前后桌面互联网变革如闪电般迅猛到来的过程。 由此看来,多个周期的叠加共振会催生意外的高成长业务,有时候就是创新热点和变革闪电的出现条件。

当然,也有必要补充一下,4大波形的共振并不一定都意味着机会,波谷的叠加往往也意味着产业的萧条。比如2000~2001年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当时就是正值运营商网络更新周期已经处于上一代网络设备的投资退潮期,而新一代网络设备投资才刚开始;同时,掌握个人电脑技术的公司,其产品普及度已经到达一个高峰,但是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公司才刚刚诞生,只有极少数有利润和强大的影响力。这造成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进入了两年左右的“冬天”──而这也是新兴的高技术公司从专业市场走向大众市场的“跨越鸿沟”。谷歌在那两年就从千万美金营收变成4.4亿美元营收,利润1亿美金(2002年)的公司。

那么,我们是否处于又一组波的共振点呢?幸运的是,我们的确正在迎来一个波峰叠加的年代。而这次这个孕育闪电的云朵,就是移动互联网。

从1994~2008年,桌面互联网经历了15年的产业周期。从1994~1999年的桌面互联网上半场是窄带互联网阶段,雅虎、美国在线等门户是其中的巨人。2000年资本市场的泡沫破灭以后,到2002年开始,实际上进入了下半场宽带互联网阶段,Web 2.0兴起,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成长为巨人。而从2008年,美国的运营商网络更新周期和技术公司创新周期又迎来一个交叉上升的时点,移动互联网时代上半场开始了。

相对而言,中国大概是2009年开始由3G牌照发放引发了运营商网络更新周期的正向波形;而随后,2010年联想、腾讯等公司都在移动设备和终端应用展开了积极行动,再加上Android引发的智能手机低价浪潮,预计2011年会出现终端设备出货量和用户数的引爆点。因此可以说,美国正在经历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闪电频发期(2007~2010年),中国则将在未来1、2年内经历这个时期。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共有8位社区会员对该文章有贡献:

  • 刘湘明 《商业价值》杂志出版人、ITValue发起理事
  • 朱明生 万达酒店管理公司信息部总经理
  • 许明  厦门建发集团信息化总监
  • 陈东锋 恒大地产副总裁
  • 陈兵兵
  • 文永生
  • 杜建成 江苏道吉面料有限公司IT总监
  • 周华胜

该知识文章由以下社区讨论提炼而成:

ITValue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