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宇婷 ITValue / 日期:2015-05-13
在青岛红领集团,这家用流水线生产定制化服装的工厂里,没有裁缝和服装打版师傅,更没有人对缝制手艺进行实时指导,但流水线上的每一个工人都在缝制着不同的衣服,款式各不相同,但井然有序。而且从下单到生产出来,每件衣服只需要7天实践,2周之内就能寄到下单人的手中。这一整套体系背后,就是红领IT部门自己研发的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下称“智能系统”)。
这套系统由红领董事长张代理设计,由红领信息总监米庆洋带领IT部门自己研发,不仅可以取代大量人工,而且可以智能化分配任务给工人,使生产线保持高效利用。
2008年,米庆洋来到红领集团,开始真正用技术实现张代理的数据标准化的念头。2003年,红领开始接受定制服装订单,到2008年的5年期间里积累了大量数据,累计超过100万定制订单数据。面对百万量级的定制订单数,IT团队首先整理出包括技术、材料、生产等所有数据信息并为智能系统进行数据建模,红领定出了由“英文+字母+数字”组成的16位的编码。
米庆洋介绍:“红领3000多个员工,每个人都有一台小电脑,大概用了2年多的时间才将电脑全部普及。”普通的生产执行系统在国内市场上一点也不稀奇,但是因为红领是在流水线上做定制化服装,普通的系统所能承载的信息有限,不能把定制化需要显示的款式、面料和尺码等细节展现出来。与简单的生产执行系统不同,红领的系统不是为了计件,而是平衡生产线并给工人工艺指导。定制化设计个性化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工艺指导非常重要。数据的复杂和厚度是米庆洋带领团队在开发过程中主要攻克的难题。
现在,米庆洋领导的红领IT部门有30人,他将之分为电商、软件开发、运维和硬件维护四个小组。其中,电商组的10位员工开发并运营着红领自己的电商平台,成为红领接触客户的最前端。红领倡导以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的商业模式定制服装,即工厂根据客户下的个性化订单进行生产。软件开发组负责的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下称“智能系统”)则根据前端网站,将红领的生产自动化配比到最优。
这样,米庆洋用IT系统帮助红领建立了一套从前端的电商平台到智能系统支撑的全新服装定制生产模式。首先,客户在电商网站上可以填写或选择自己的量体信息、特体信息和款式工艺信息等数据。第二步,电商平台背后的智能系统根据客户提交的数据,自动化地对比CAD规格表、衣片等数据,输出客户的尺码、规格号、衣片、排料图、生产工艺指导书以及订单BOM等标准化信息,把个性化的信息变成标准化数据。与此同时,页面上会展示给客户一个3D模型,通过模型,顾客可以立体、细致地观察款式颜色、细节设计、布料材质等。第三步,智能生产管理软件把这套衣服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制作点拆分出来,同时分配到每一位工人,比如缝制袖子和衣领的工人可以分别接收到客户对袖子和衣领的不同设计要求和不同工艺指导书,独立完成。最终一件由多位工人分别制成的服装在拼接缝制后,通过快递在7天之内寄到全球客户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