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区

私有云不同于数据中心的三大特征表现

作者:Scott Lowe|文 ITValue吴以四|编辑 / 日期:2011-03-07

ITValue点评:

在“云”已经略显泛滥的当前,各种包装出来的“云”真真假假地出现在CIO面前,使得CIO们对“云”的概念反而越来越模糊了。而私有云的“大量利用虚拟化、服务层次化、集中监控和管理”这三大特征,无疑会让很多以“私有云”自诩的数据中心露出马脚。


数据中心正经历着一次巨大变革:服务器整合,因其能提高硬件使用率和减少运营开支,从几年前的新兴事物,迅速变成了今日的常态。在数据中心努力摆脱服务器“孤岛”的同时,IT部门也肩负着构建更敏捷基础设施的使命,以帮助企业更快响应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尽管我不太承认当下很多的数据中心就是“私有云”,我却承认,如果数据中心体现出更多“云计算”的特点,其未来的发展将会非常成功。

让我们从如何定义“私有云”开始讨论:

根据SearchCloudComputing.com的定义,“私有云”(又称为“内网云”或“企业云”)是一个营销术语,指的是能提供各种托管服务的专有计算体系,服务对象是所有受防火墙保护的内网用户,用户数有限。

尽管可以说,任何数据中心都是一个“私有云”,传统数据中心与真正的“私有云”仍然有不少差异,这甚至在中小企业中也能体现出来。“私有云”较数据中心不同的三大特征表现如下:

大量利用虚拟化
很多公司引入虚拟化技术,是为了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而非简单的新老交替——同时保证现有工作负荷的正常运转。例如,在Westminster大学,一组较重要的应用运行在一堆早已过了保修期的老机器上。我们不愿投资购买新服务器,于是我们利用专业软件将这些应用虚拟化并迁移至现有仍在保修期以内的机器上。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虚拟化项目是任何理解了“私有云”概念的人都能够做到的——无非就是想方设法节省硬件开支而已。

当然,从那开始,我们的虚拟化也进入了不断的沿革期。当最初我们的虚拟化尝试只是虚拟服务器结合物理存储时,我们的思考方式在现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以前,为了达到更高的运算需求,我们不断购买新的硬件服务器;在现在,我们根据服务的要求动态配置计算能力、内存大小和磁盘空间。我们不再对单独的物理服务器进行监控,取而代之的是监控整个虚拟环境,于是我们总是在有需要时才增加资源。例如,当我们发现整个虚拟环境的内存吃紧时,我们便增加内存,方式可以是单独增加一台宿主的内存、更新一台宿主机或干脆添置更多宿主机。又例如,当我们发现整个虚拟环境的磁盘空间不足或吃紧时,我们便添置更多磁盘阵列。在几乎全盘虚拟化的环境里,我们可以更精细地分配资源,更大程度避免资源浪费。在我们开来,如果服务需要消费更多的内存,而非更大的处理能力,我们便只关心如何满足内存需要,从而避免了在物理环境下,为了扩大内存就不得不购买新机器,从而造成处理能力的浪费。

于是很正常的,我们在配置虚拟机的CPU和内存时可以做到“热拔插”。现在使用最多的虚拟平台,是基于Windows Server 2008 R2版本的Vmware ESX(“热拔插”则需要Hyper-V支持)。“热拔插”技术早已成熟,因此现在一旦发现有虚拟环境有资源紧张时,我们可以很自如地动态增加新的资源,无须关机。

尽管我肯定不愿我们的虚拟环境有太多用户,但我们的确可以做到为不同的校内用户群开辟安全可靠的服务空间,而且互不干扰。例如,利用vCenter上的“资源组”配置项,我们可以限制单一用户群的资源配额,并利用虚拟网络来逻辑区分不同用户群。

服务层次化
不同服务请求需要的资源配额也不同。例如,文件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其所需要的磁盘读写性能肯定不同。因此我们合理设计存储环境,使服务请求能定位在最合适的存储层次。虽然iSCSI技术非常先进,但在设计实际的存储区域网(SAN)中,我们同时配置有普通SATA硬盘,也有10k/m的SAS硬盘和15k /m的高速SAS硬盘。SATA硬盘负责响应文件服务请求,15k高速SAS硬盘负责处理SQL指令,这样我们就可更富有成效地利用基础资源。我们从未考虑构建一套全能型的系统,因为成本、价格不可两全——全为15k高速SAS硬盘,天价;全为7200转SATA硬盘,性能不能达标。

集中监控和管理的“私有云”
从管理角度看,Westminster大学用vCenter来管理虚拟环境是理所当然的。从监控角度,我们选择微软的System Center Operations Manager(SCOM)来集中监控所有资源。我们在打造具有“良好监控机制的私有云”上面一直见效甚微,直到我们发现和利用SCOM来监控和调整虚拟资源与负载需要之间的映射关系。生产环境下的SCOM能帮助管理员把握系统资源的真正使用情况,从而最大化资源利用率。

很快,我们将Veeam的nworks管理套装添加到SCOM环境,这对优化ESX宿主的管理无疑是如虎添翼。现在,我们同时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视角,资源全方位管理从理论变为现实。

最初我们只想整合服务器资源,但直到完成全面虚拟化之后,我们早已超越了所谓的“私有云”。今天,我们全新的基础设施足以被称为“私有云”,因为:
* 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根据业务需求快速配置资源
* 我们的云服务能做到对资源的精益化管理,不浪费任何资源
* 资源集中管控,并且双向监视

如文初所言,我仍然不愿用“私有云”这一术语形容我们的基础环境,虽然我们已经将基础环境打造成具有不少云计算特征,我们还有效控制了成本。我可以放心地说,我们现有环境较原有基础一定更灵活,而且这种灵活,是纵使我们想有意去打造都实现不了的。

来源:http://www.searchsmb.com.cn/showcontent_45820.htm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共有27位社区会员对该文章有贡献:

  • 林森
  • 冯太川
  • 刘佑兴
  • 阮闯
  • 关丽
  • 冉隆晟
  • 彭劲松
  • 周应
  • 陈罡
  • 牛文甫
  • 林刚
  • 茅晓栋 杭州柏年光电标饰有限公司 资讯总监
  • 董勤林
  • 王永红
  • 杨明
  • 姜波 京博控股集团 CIO
  • 韩洋
  • 杜欣
  • 朱东
  • 周小林
  • 周良军
  • 李晟
  • 专题讨论
  • 高丰
  • 刘杰
  • 梁威
  • 宁岩

该知识文章由以下社区讨论提炼而成:

ITValue社区